发布时间:2025/11/20
5人身亡,8人受伤。一辆载着13名广东游客的包车,在去看海豚的路上失控侧翻。
巴厘岛这起车祸,把整个行业都吓醒了。
游客是自己找当地“华人旅游公司”包车,两天跑完几个景点。事发后,司机被控制,车主下落不明,当地部门一度没人出面,保险和责任主体都说不清。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同时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更刺眼的现实:出境包车游需求暴涨,法律监管和合规运力跟不上,中间的灰色地带,正在被整个市场“默认使用”。
问题是,游客看不到,法院和赔付可不会看不到。一旦大事故落在旅业主体头上,真的可能是千万级别的窟窿。
一、大多数人没意识到:你卖的不是“包车”,是“连带责任”
从游客视角,这件事很简单:
| “我是通过你这家社/这个平台订的车。出事了,你总要负责吧。”
从法律视角,只看两件事:
| 你有没有参与组织、安排、销售这次出行;
| 在选择供应商、提示风险上,有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。只要被认定存在“过失或疏忽”,旅行社就不是“好心帮忙”,而是责任主体之一。
尤其像巴厘岛这种多人身亡、多人重伤的案件,境外医疗费、伤残赔偿、抚养费、精神损害、救援追偿叠加起来,过千万一点都不夸张。
很多社现在还停留在一种侥幸心态:“只是帮客人对接一下车,收点服务费,真出事也轮不到我。”
现实是,只要你挂了自己家的牌子、开了自己的收据,就已经站在了责任链条上。
二、大多数包车用的是非营运车,这笔账必须算清楚
为什么非营运车在包车游里这么普遍?原因其实很简单:
|游客要自由行+包车,价格敏感,车子要新;
|合规营运车成本高、数量有限;
|私家车、网约车、旅游签司机愿意“顺手接单”。
平台、地接、中介都乐于撮合。
|一旦出事,车主、司机、平台、地接、上游社之间责任边界极其模糊;
|保险端缺口巨大,连本地乘客险都不一定有,更别说高额责任险和稳定理赔。
游客不懂车牌颜色、也不关心营运性质,他只会认一个:“这次是你帮我订的。”
风险,就这样从“车”一路传导到“社”。
三、旅行社和包车从业者:怎么在赚钱的同时,把千万级风险压下来?
别指望旅客自己懂资质了,行业应该做的是“收口”。
让游客尽量通过国内正规旅行社、平台产品完成包车安排,由旅行社、目的地服务商、保险方一起,把资质筛选、合同条款、安全预案和保险配置做扎实。说具体一点,至少有三层防线可以搭。
第一层:供应商和运力要“看得见底”
不再做“人情单”“熟人车”“微信介绍随手转”。建立自己的境内外包车供应商池,只和有实体、有牌照、有记录的公司合作。把这些材料收好、定期更新:
|营业执照、旅游或运输资质证明;
|车辆清单,车牌类型、车龄、年检情况;
|车辆保险清单,尤其是乘客责任险、第三者责任险;
|司机名单及驾照、营运资格。
这不是形式主义。真出事的时候,这一套材料,是你向法院证明“我尽到审慎义务”的底气。
第二层:合同里把“安全红线”写死
对地接和车队的合同,不要只谈价格和车数。至少把这些写进去:
|必须使用营运车辆;不得外包给无资质个人;
|车辆必须有当地法定车险+商险+乘客险,保额不低于约定标准;
|司机必须持有效驾照和营运资质,执行合理的工作时长和休息制度;
|发生事故时的报告义务和配合责任。
对游客的旅游合同和确认单,建议明确:
|本产品包含包车服务,由合作车队执行;
|已尽合理审查义务,但仍存在客观交通风险;
|强烈建议购买出境旅行保险。
这样做,是把风险从“完全不控”变成“可解释、可管理”。
第三层:把保险当成本,不当救火队
包车游,游客意外险不是可有可无的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现在这种业务模式下的“生存配置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如果违规、违法用车,旅行社责任险、车险大概率会存在“免责”扯皮风险。
最好的结果是,合法经营出事时至少有三层可以动:车辆保险先赔一轮,游客个人保险再赔一轮,旅行社责任险兜最后一层;不同主体分摊,谁都不会一下被压垮。
四、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行业周期,而不是一条小新闻
巴厘岛包车车祸只是一个节点。日韩、欧美、东南亚,不同目的地反复出现的“黑车、白牌车、旅游签司机”,说明一件事:
|出境包车游已经从“细分需求”,变成“刚性大盘”。
监管不会永远装睡。平台不会一直只看 GMV。真正能留下来的,是在这一轮调整中,提前把底线筑高一点的人。对包车游从业者、对旅行社来说,关键不是要不要做这门生意,而是怎么做:
接单之前,就把“车是谁的、险谁来赔、责任谁扛”想清楚、写清楚、配齐全。
保险合作/旅责险咨询👇